有轴编码器和无轴承编码器结构特点有哪些不同?
工程师设计编码器时,他们一般会考虑轴编码器。在大多数轴编码器之中,光学传感器和光栅连接到轴上。当轴旋转时,光栅会中断传感器的光路并产生电脉冲。这个过程非常简单,尤其是在良性条件之下测量适当的精度时。在恶劣或室外环境之中,当角度测量精度小于1°时,这些编码器可能不是最佳选择。光学传感器不稳定,不适合在极端温度之下使用。异物和冲击也会引起问题。
编码器同声传译基于不同的传感技术,包括电容、磁或感应技术。在恶劣环境之下,光学传感器不如电容式传感器可靠。磁传感器在恶劣环境之下能正常工作,但其测量性能有限,容易受直流电场的影响。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形式,电感编码器越来越多地被用作传统感应器件的替代品,如解码器或旋转可变差动变压器(rvdt)。解码器和rvdt已广泛应用于重工业、航空航天、国防和医疗等领域。归纳编码使用与解码器相同的基本物理原理,并提供相似的可靠性和性能水平。
与光学编码器相比,感应轴编码器具有结构紧凑、结构紧凑、轴向长度短等优点。在外部,轴在轴承之中旋转。轴承通常很小,不适合重载。与编码器连接的轴必须沿其轴线对齐,以避免与编码器本身的轴承相冲突。编码器轴承未对准时不能长时间使用。
如果应用的安装公差松动,挠性联轴节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偏差影响。如果测角精度高,不建议使用弹性联轴器。主轴的角位移不一定导致编码器轴的相同角位移,这可能导致“空转”(滞后)和不准确。
使用无轴承编码器也有助于避免对准问题。这取决于主机系统的方位,而不是编码器。无轴承编码器通常分为定子和转子两部分。一般来说,定子有电气连接(用于供电和数据输出),因此定子通常固定在主机系统的主机架之上,转子固定在旋转元件之上。
光学是最常用的传感技术。如果操作环境不干净和不稳定,则无轴承光电编码器(通常称为环形编码器)可能存在问题。通常,光环编码器具有固定的读头和旋转盘。如果测量精度小于1°,则应仔细考虑光盘相对于读取头的安装公差。对于高精度环形编码器,测量性能公差用数据表的小字体表示。对于一些光学环形编码器,安装偏心率小于0.025mm的情况并不少见。
感应环形编码器还可以可靠地工作在极端温度和肮脏的地区。由于它们使用定子和转子的平面,而不是光学阅读器的点测量,因此它们更能容忍偏差。这也使得感应环形编码器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。尺寸和形状通常是使用无轴承编码器的最大原因。轴角编码器结构紧凑,可采用轴(或空心轴)设计,但直径大于50mm的通孔应用较少。无轴承编码器非常适合于低轴向高度或大口径。大孔允许电缆、管道或机械元件穿过编码器的下方。